动漫 在线三国、两晋、南北朝时期,自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隋和洽中国,资格了362年。这一时期的历史,波及到几十个割据政权和朝代的政事、经济、文化动漫 在线,以及复杂的民族关系,出现了南边经济的发展和朔方各族东谈主民的大交融。由于频年战斗,这一时期的统计处于发展迟缓的阶段。
三国的统计
三国鼎峙,自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始到公元280年吴一火止,共六十一年。如以魏的实力开动酿成算起,则可上推到公元196年,共八十四年。
大色网一、魏国的统计
(一)魏国的社会经济
曹操为了建立他的总揽集团,遴荐了“举贤任能”的用东谈主计谋。其子曹丕称帝后,制定了“九品中正制”,当作选拔仕宦的轨制。曹操为了贬责军粮问题,曾在各郡国屯田,分民屯与军屯两种。曹魏为了军事与经济的需要,先后开凿和整修了许多沟渠,所修陂塘也好多,这些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和买卖的发展。由于华夏地区农业坐褥的规复和发展,使永久遭逢战斗龙套的农村规律有所规复,文化比较表现,在玄学领域里,草创了清谈形而上学之风。
(二)魏国的统计
1.统计组织。魏国相沿秦汉官制,基本上保留了秦汉中央政府的机构和官职;魏国的统计组织,即附属于其官僚机构。惟虽设有太尉、司空和司徒三公,但均无实权,仅备天子参议。实在掌大权的是尚书省和中书省。魏时称尚书省为尚书台,兼管世界抽象统计。尚书台主座仍称尚书令,下有左、右仆射为其副手。又设吏部曾掌管仕宦选任;左民曹掌管城池殿宇修缮;客曹掌管礼节;五兵曹掌管兵事;度支曹掌管财政。各曹区分兼管商酌的业务统计。中书省主座为中书监与中书令,职掌神秘,兼管神秘统计。其属官有中书侍郎、通事郎、中书通事舍东谈主等,兼管商酌的神秘统计。
2.统计使命。
(1)东谈主口统计。魏国政府收入,始以户调为主,是以户数的造访成为政府最热心的事,口数反居于次要的地位。魏国为了保持一部分固定的兵源以备战斗的需要,建立了士家轨制。士家有绝顶的户籍,世界士家的数量极度大,魏文帝时,仅翼州就有士家十万户。士门第代投军,或服挽船、养马、饱读励等多样特定的劳役。士家中的妇孺与尚未轮代的男丁,也要为政府耕田或参军。士家身份低于子民,为了不使他们与子民搀杂,法律规则士家的寡妇再醮或男儿许配,都只可嫁给士家。士隐迹,他的配头要被没为官家扈从或正法。此外,魏国政府还遴荐抢掠降民或招徕流民的方针来补充民籍。举例,“王基随征南王昶击吴。……纳降数千口,于是移其降民,置夷陵县。”①又如,建安初年,四方大有还民,关中诸将多引为部曲。卫凯给荀或写信说:“关中弥漫之地,顷遭荒乱,东谈主民流入荆州者一万余家。闻原土牢固,皆企望想归。”②并提议招徕流民的建议,或转告太祖,魏太祖听从了他的建议,从而加多了东谈主口数字。
(2)制定租调定额。魏国在钱粮方面实行租调制。租是田租,调即户调。因此制定租调定额最为政府热心。曹操为了贬责财政清苦,于建安元年(公元196年)开动在许昌隔邻招募农民实行屯田,以后在国内平素膨胀。但因频年战乱,东谈主口流离,算赋、口赋无法征收,簿籍消失,又失去了征收的笔据,是以打消了秦汉以来征收的算赋、口赋,于建安九年(公元204年)厚爱颁布租调制。笔据统计核算制定租调定额,田租每亩每年征纳粟四升,平均每东谈主每年缴纳绢二匹、绵二斤。租调以外不得以其他面容私行征发。③实行租调定额以后,在一定进度上扼制了豪强贵族转嫁钱粮的行为,农民背负较前有所松开,国度财政也有了收入的开头。
二、蜀国的统计
(一)蜀国的社会经济
蜀国地区受战斗的龙套较轻。刘备入蜀后,实行拉拢当地田主阶级的计谋,发回田主的意境和房屋,饱读励发展农业坐褥。这时的手工业和买卖也由规复而发展,最闻名的手工业有织锦业。蜀国与吴国的买卖来回极度密切,蜀锦和漆器等多远销吴国。
(二)蜀国的东谈主口统计
1.吏籍、兵籍和民籍区别登记。蜀后主炎兴元年(公元263年)降于魏将邓艾。《三国志·蜀书》卷三注:刘禅“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,领户二十八万,男女口九十四万,带甲将士十万二千,吏四万东谈主。”可见那时蜀国的吏籍、兵籍是和一般民籍区别登记的。
2.令游民与漏户者自报户籍。诸葛亮为了加多荆州著籍东谈主口,曾奏请刘备令游民自报户籍。他说:“今荆州非少东谈主也,而著籍者寡,平居发调,则东谈主心不悦。可语镇南令国中,凡有游户,皆使自实,因录以益众可也。”备从其计,故众遂强。④蜀郡太守吕义鉴于诸葛亮卒后,士伍一火命,更相重冒,奸险非一,他到任后,遴荐了开采的步骤,使漏报户口的自行文告:“开喻劝导,数年之中,漏报自出者万余口。”⑤
3.规复举义农民户籍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李严传》:“盗匪马秦、高胜等起事于郪,合聚军队数万东谈主”,蜀将李严率将士五千东谈主赶赴征讨,斩了马秦、高胜的首级,“余党星散,悉复民籍”。
三、吴国的统计
(一)吴国的社会经济
吴国开国以后,黄河流域的农民大都南迁,带来了那时先进的农业坐褥技巧。吴国在许多郡县组织屯田,有民屯和军屯,促进了农业坐褥的发展。吴国的手工业有青铜镜和青瓷器等。养蚕业也很表现。吴国买卖愈加发展,内河、海上都有船只来回。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、诸葛直爽一万东谈主的大船队到达台湾。
(二)吴国的东谈主口统计
1.吏籍、兵籍和民籍区分登记。吴国天纪二年(公元279年),西晋龙骧将军王濬直取吴都建康,吴主孙皓被动校服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三嗣主传第三》注:《晋阳秋》说:“濬收其图籍,领州四,郡四十三,县三百一十三,户五十二万三千,吏三万二千,兵二十三万,男女口二百三十万,……后宫五千余东谈主。”可见那时吴国的吏籍、兵籍亦然和一般民籍区分登记的,况且均不包括后宫的东谈主数。
2.整理户籍。吴国大都督陆逊,曾挑选精兵,整理户籍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陆逊传》:“遂军队东三郡,英雄为兵,赢者补户,收精兵数万东谈主。”又如,《三国志·吴书·贺皆传》:豫章东部民彭材、李玉、王海等起为贼乱,众万余东谈主。皆(偏将军贺皆)讨平之,诛其祸首,余皆校服。掠其精健为兵,次为县户。”
晋代的统计
一、晋代的社会经济
(一)西晋的社会经济
公元265年,司马炎废魏帝曹奂,自强为帝(晋武帝),史称西晋。西晋政权为司马氏贵族和世家巨室所主理。太康元年(公元280年)西晋颁布户调式,为西晋的基本财经轨制。户调式包括三部分:占田制、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。颁行的商酌,主若是为了均分地皮,适度地皮归拢,以保证封开国度的钱粮收入和徭役征发。晋武帝为了简陋总揽阶级里面矛盾,曾分封同姓诸王和大姓。跟着割据势力的扩展,争名夺利的斗争日益加重。公元290年晋武帝身后,便献技了长达十六年之久的“八王之乱”,严重地龙套了社会坐褥,并从根蒂上动摇了西晋总揽的基础。西晋以来,西、北边域各族不时内迁,主要的有匈奴、羯、鲜卑、氐、羌,即所谓“五朝”,朔方的民族关系日益复杂。公元316年,匈奴贵族刘曜攻入长安,晋愍帝出降,西晋消一火。
(二)东晋的社会经济
西晋消一火后,公元317年西晋的皇族司马睿在建康(今江苏南京市)称晋王,次年称帝,史称东晋。这时士族冉冉没落,庶族田主的政事、经济地位冉冉飞腾。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,东晋获得了班师,于是南北对持的场地永久地延续了下来。东晋总揽者为了阻挡由华夏地区南来的侨东谈主,并珍爱侨姓士族的利益,曾成立侨置郡县,出现了许多严重问题:(1)疆域杂乱,一郡分为四、五,一县割成两、三。(2)影响国度财政收入,对侨置郡县或侨东谈主不征租税徭役,大量减少了国度税收。终于打消侨置郡县,实行土断。东晋东谈主民在官府和士族的双重压迫下,祸患日益沉重,暴发了孙恩、卢循指点的农民举义,基本上破坏了东晋王朝的封建总揽,千里重打击了士族阶级,并为社会经济的规复与发展创造了要求。
二、晋代的统计组织
晋代的统计组织,基本上相沿曹魏,仍附属于各级政府机构。在中央政府机构,仅仅将曹魏的三公——太尉、司空、司徒扩大为八公——太宰、太傅、太保、太尉、司徒、司空、大司马、大将军,均由皇戚或世家巨室充当,但仅仅“特假以名号,无须尽知国政”的虚职。天子为掌制尚书、中书,防患大权旁落,又成立了门下省,以侍中为其主座,为天子出计较策。三省中,尚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,兼管世界的抽象统计,其他两省则兼管商酌的业务统计。两晋场地政府,基本上相沿东汉末年的州、郡、县三级,逐级汇总上报场地的抽象统计。
三、晋代的统计使命
(一)东谈主口统计
晋代东谈主口统计使命有二:其一,由于实行土断,把侨置士族编入所在郡县的户籍;其二,遴荐黄籍和白籍两种户口登记轨制。
1.实行土断,把侨置士族编入当地户籍。土断是东晋打消侨置郡县、使侨管土著编入所在郡县户籍的方针。东晋曾在其管辖地区内用朔方地名设立郡县(即侨置郡县),安置朔术士族,保持其封建特权。那时侨置郡县无一定的范围,不征租税徭役。这些士族广造郊野,归拢强烈,影响朝廷财政收入。咸康七年(公元341年),晋成帝司马衍为了整理户籍,加多财政收入,命侨寓的王公以下都以土著为断,把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户籍。东晋大司马桓温(312—373)在朝时,又于兴宁二年(公元364年)三月庚戌日(月朔)行土断法,史称“庚戌土断”。此次严厉清查户口,对闪避户口的贵族田主也赐与惩处。土断之后,国度阻挡的户口大量加多,钱粮收入也增多了。康宁元年(公元373年),桓温身后,此法不行。义熙九年(公元413年),刘裕再行土断,诸侨置郡县多被裁并。
2.黄籍、白籍登记轨制。那时户籍有黄籍和白籍两种户口登记轨制。黄籍是正规的土著户籍,凡土著实户都登记在黄簿,它是用黄纸书写的户籍总册,是朝廷征租派役的笔据。《太平御览》卷六百六引《晋令》说:“郡国诸户口黄册,籍皆用一尺二寸札,已在官役者载名。”白籍是北来侨户的户籍,即把北来的侨户士断者登记于白籍。晋武帝咸康七年(公元341年)夏九月,“实编户,王公以下皆正土断白籍。”⑥即把王公以下侨户都包括在土断范围之内,列入白籍。晋代实行黄籍和白籍登记轨制,对防患东谈主户流失、保证税收和派役起了一定的作用。
(二)占田、课田和户调定额
西晋太康元年(公元280年)和洽世界后,颁布了占田、课田和户调的规则,规则占田、课田和户调的基本定额。其商酌在于均分地皮、适度地皮归拢,以保证封开国度的钱粮收入和徭役征发。
1.占田定额。指西晋政权把屯意境皮(或无主瘠土)分给农民耕耘时、所允许每东谈主能占有地皮亩数的规则。《晋书·食货志》:“男人一东谈主占田七十亩,女子三十亩。”占田数仅仅一个定额,每东谈主是否不错达到这一规则,官府并不外问。
2.课田定额。指官府按东谈主征收固定的田租。《晋书·食货志》:“丁男课田五十亩,丁女二十亩,次丁男半之,女则不课。”课田的田租五十亩收租四斛,大抵合每亩八升。辽远民族住户不课田,每户交米三斛,再远的交五斗,叫作念“义米”;极远的每东谈主交钱二十八文,叫作念“算钱”。由于农民占田常不及定额,却还要按规则的定额交租,致使好多农民被动参预世族、官僚、田主门下为荫户,以心事交租,严重影响了政府收入。东晋成帝咸和五年(公元330年),为贬责财政清苦,转业度田收租制,即大量地皮,按实占田亩收租,每亩征米三升。但世家巨室拒交租米,积欠五十余万斛。隆和元年(公元376年)被动打消此制;改为王公以下每口税米三斛,后又激增至每口税米五石。农民极苦,纷繁逃户,国度户籍上的户口减少了十分之三。
3.户调定额。户调是征收户税。《晋书·食货志》:“丁男之户,岁输绢三匹,绵三斤;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。”辽远郡县只交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一;少数民族住户每户交賨布(即麻布)一匹,远地可减至一丈。户调不分贫富,以户为征收单元,对浩大就业东谈主民极为不利。
晋代的课田与户调定额,同曹魏的租调定额比较,背负较魏为重。一般田租高出一倍,户调约加多三分之一。同期还制定了“品官占田荫客制”,这个轨制规则:第一品占田五十顷以下,每低一品,递减五顷;第九品可占十顷;一品二品占佃客十五户,三品十户,四品七户,五品五户,六品三户,七品二户,八品、九品一户。他们还不错庇荫衣门客,六品以下三东谈主,七品、八品二东谈主,九品一东谈主。西晋政权之是以这么规则,原想在承认官僚们的经济特权的基础上对他们加以允洽适度,但并未起到适度作用。越过规则的官僚贵族对此置之不睬,而占田不及、佃客清寒的官僚贵族却反而补足了地皮和佃客。
四、晋代的统计步骤
(一)刘超的被造访者自填法。这是被造访者我方填报造访项目谜底的一种造访步骤。始于秦始皇“使黔黎自实田”。东晋元帝时(公元320年傍边),句容县令刘超对此作念了要紧发展。辞世界统计造访史上应该说是最早的。
在《晋书·刘超传》中,对此有比较具体的诠释:“刘超字世瑜,琅邪临沂东谈主……超少有志向,为县公役,稍迁琅邪国记事椽。以忠谨清慎为元帝所拔……寻,出补句容令。推诚于物,为匹夫所怀。长年钱粮,主者常四出诘评匹夫家赀。至超,但作大函,村别付之,使各自书家产,投函中迄,了债县。匹夫依实投上;课输所入,有逾长年。”范文澜曾在《中国通史简编》创新本第二编中补充说:“收赀税(财产税)不扰民的官惟一刘超一东谈主,可见其余都是扰民的官。”
(二)东谈主口年岁分组。西晋为实行占田、课田和户调制,规则了东谈主口的年岁分组。晋武帝安谧吴国后,有司上奏说:“男女年十六以上至六十为正丁,十五以下至十三,六十一以上至六十五为次丁,十二以下、六十六以上为老、小,不事。”⑦“不事”即不征发赋役。现按其年岁大小罗列其各组组距,并注明其东谈主口类别如下:
年岁组
东谈主口类别
12岁以下
13—15岁
16—60岁
61—65岁
66岁以上
小(不受课调)
次 丁
正 丁
次 丁
老(不受课调)
上述年岁分组,允洽由量变到质变的客不雅限定,反应了我国就业东谈主口的年岁组成,具有一定的科学性。“××以下”、“××以上”的组距写法,是一种敷陈式写法,这种两头启齿组,辞世界统计分组史上尚属首创。⑧
五、傅玄的统计想想
傅玄(公元217—278年),字休奕,北地泥阳东谈主,西晋玄学家兼体裁家。曾任散骑常侍、司隶校尉等职。他的统计想想在晋代比较隆起。
其一,他接管并发展了管仲的四民分业假寓论,不仅见解将东谈主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类型组,“各业其业而殊其务”;而且还见解笔据社会经济的需要而规则四民的从业东谈主数。他说:“臣闻先王分士农工商,以经国制事,各业其业而殊其务。自士以上子弟,为之立太学以教之,选明师以训之;各随其才优劣而授用之;农以丰其食;工以足其器;商贾以通其货。故虽天下之大,兆庶之众,无有一东谈主游手。分数之法,周备如斯。汉魏不定其分,百官子弟不修经艺而务来回,未知莅事而坐享天禄。农工之业多废,或逐淫利而离其事。徒系名于太学,然不闻先王之风。今圣明之政资始,而汉魏之失未改。散官众而学校未设,游手多而亲农者少,工器不尽其宜。臣以为亟定其制。而通计天下:若干东谈主为士,足以副在官之吏;若干东谈主为农,三年足有一年之储;若干东谈主为工,足其器用;若干东谈主为商贾,足以通货长途。尊儒尚学,贵农贱商,此皆做事之要务也。”⑨
其二,他对屯田问题进行统计分析,提议了贵重的论断。举例,他对屯田的时弊进行了统计分析,指开赴展农业坐褥应按魏初方针,不要只瞩目扩大耕大地积,而应在一定单元面积上深耕易耨,加多坐褥。他说:“近魏初课田,不务多其顷亩,但务修其功力,故白田收至十余斛,水田收数十斛。自顷以来,日增田顷亩之课,而田兵益甚,功不可修理。至亩数斛已还,或不及以偿种。非与曩时异六合,横遇灾害也。其病正在于务多顷亩而功不修耳。”⑩又如,他对晋初军屯士兵所遭逢的千里重克扣进行了前后对比分析,提议:军屯缴租的克扣过高,将打击士兵的坐褥积极性。他说:“又旧兵持官牛者,官得六分,土得四分。自持私牛者,与官平分。实行来久,众快慰之。今一旦减持官牛者官得八分,士得二分;持私牛及无牛者官得七分,士得三分。东谈主失其所,必不称心。臣愚以为宜佃兵持官牛者与四分,持私牛与官平分,则天下兵作怡然悦乐,轸恤成谷,无有损弃之忧。”11
傅玄的统计想想,在那时比较祈望,但不现实,未能得到总揽者的经受。
南北朝统计
一、南北朝的社会经济
南北朝是东晋消一火后,我国历史上的南北对持时期。公元480年,东晋大将刘裕灭东晋建立宋朝,为南朝开动。尔后到公元589年的一百六十多年里,南边资格了宋、皆、梁、陈四个朝代,史称南朝。公元386年,拓拔部领袖拓跋珪在朔方建立了北魏;公元439年,北魏和洽黄河流域。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。其后东魏和西魏又区分为北皆、北周所代替。以后北周灭了北皆,公元581年北周贵族杨坚夺取政权,建立隋朝。公元589年灭掉了南边的陈朝,和洽了中国。历史上把朔方资格的北魏、东魏、西魏、北皆、北周这五个朝代称北朝。北朝与南朝同期并存,合称南北朝。
(一)南朝的社会经济
南朝时期,政事很不雄厚,士族古老不胜,已丧失总揽才能。庶族出生的东谈主因立了战功,进而掌执了政权,出现“庶东谈主掌神秘”的场地。由于朔方农民约束渡江而来,补充了南边不及的劳能源,也带来了比较越过的坐褥用具和坐褥技巧。田主庄园经济极度发展,农民的家庭纺织业也有了发展,冶铸业、造纸业、造船业、制瓷业等,也有很大的发展。跟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、买卖和交通运输业也相应发展。南朝主要就业者是田主庄园的依附农民。大田主在农业坐褥中役使的对象是佃客和部曲。佃客按一定比例向田主缴纳什物地租,而不背负国度课役,不自强户籍。部曲是大场地的私家武装。战时为田主战斗,平时为田主种田,与佃客并无严格区别。
(二)北朝的社会经济
北魏孝文帝吸取汉族田主阶级的总揽教育,进行调动:(1)整顿吏治。制定俸禄轨制,重办徇私枉法仕宦。(2)建立三长制。按邻、里、党征收租调,分拨徭役、兵役,以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。(3)颁行均田制。把无主瘠土分配给农民,农民必须向国度缴纳租调。这一调动促进了朔方社会的雄厚和经济的规复与发展;进一步激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制,促进了朔方各族同汉族的交融。北魏末年分为东、西两魏。东魏的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都很弥留。西魏拉拢世家巨室,巩固其总揽;以鲜卑族的部落兵为基础建立了府兵制。北皆两次实行均田,但意境不仅未得平均,反而率先要得志贵族、官僚、田主阶级的需要,出现了“富足连畛百陌,贫无一隅之地”的场地。北周加强中央集权,进行了许多调动,如整顿吏治,发展农业坐褥,重办遮蔽意境等。到北皆、北周后期鲜卑族过头他各族东谈主民,在经济生活寝兵话、习惯等方面,照旧和汉族彼此浸透,莫得多大死别了。
二、南北朝的统计组织
南北朝的统计组织与晋代基本交流。仍附属于各级政府机构。中央政府设尚书省、门下省与中书省三省。唯两晋时门下省以侍中为其主座,为天子出计较策;南北朝时门下省成为最高决策机构,侍中与尚书令、中书令并称宰相。尚书之职,稍以漠视。至梁、陈朝,举国神秘,悉在中书,献纳之任,又归门下;而尚书但听命受事长途。天然如斯,但世界的抽象统计则仍由尚书省兼管。西魏字文泰掌权时,曾仿造周官轨制,用六官代替南北朝的尚书、中书、门下三省并排的中央政权组织,从面容上规复了周代的统计组织。
场地政府机构,基本上与魏晋交流,设州、郡、县三级,商酌业务统计逐级汇总上报。北魏县以下下层组织实行“三长制”。
在统计法则方面,北周武帝建德六年(公元67 7年)曾颁布规则,严禁乡官闪避户口、地皮:“正户闪避五户及十丁以下、隐地三顷以上者,至死。”12
三、南北朝的统计使命
(一)连接土断,整顿户籍
继晋代土断之后,南朝又曾屡次土断,整理户籍。宋孝武帝刘骏大明元年(公元45 7年),对雍州侨郡进行土断;后废帝刘昱元微元年(公元473年)进行土断;皆高帝肖谈成建元元年(公元481年)对江北侨郡县进行土断;梁武帝肖衍天监元年(公元502年)夏四月,对南徐州诸郡县进行土断;陈文帝天嘉元年(公元560年)进行了南朝临了一次土断。
南朝自实行土断后,对户籍作了较大调整,搜出大量士族挟藏的户口,加多了南朝列国的财政收入。侨置郡县数量日益减少,隋和洽后,即整个打消。
(二)南皆连接膨胀黄籍、白籍登记轨制
南皆相沿晋代的黄籍、白籍登记轨制,土著实户仍用黄籍登记,侨户则用白籍登记。《南皆书·虞玩之传》:“建无二年(公元478年)诏郡臣曰:“黄籍,民之大纪,国之治端。自顷氓俗巧伪,为日已久。至乃窃注爵位,盗易年月,增损三状,贸袭万端。或户存而文牍已绝,或东谈主在而反死版,停私而云隶役,身强而称六疾,编户皆家,少不如斯。”于是南皆实行“检定黄籍”,搜括不应列入黄籍的东谈主口,甚而“民多隐迹避罪”,引起阶级斗争的激化。那时侨户用白籍登记,多为就业东谈主民,背负千里重的钱粮和兵役,许多农民为了心事租役,时时隐冒户籍。为此,皆武帝专设检籍官,随性整顿户籍,以图加多财政收入。但检籍使命时弊百出,“应却(退)而不却,不须却而却。”13引起许多东谈主动怒。武帝永明三年(公元485年),富阳东谈主唐寓之反对检籍,率众举义,被朝廷诬之为“白贼”。
(三)北魏实行三长户籍制
三长制(三长户籍制)是北魏实行的一种户籍轨制。北魏太和十年(公元486年),给事中李冲上言:“宜准古,五家立一邻长,五邻立一里长,五里立一党长,长取乡东谈主强谨者。邻长复一夫,里长二,党长三。所复复征戍,余若民。”即三长只受命征戍,其他背负跟农民同样。高祖听从了这一奏议,乃诏曰:“自昔以来,诸州户口,籍贯作假,乏归隐漏,废公罔私。富英雄并兼过剩,贫弱者生存不及。……今革旧从头,为里党之法,在所牧守,宜以喻民,使知去烦即简之要。”14
三长户籍制实行后,即开动校比户口,虚构户籍。遂使“课有常准,赋有恒分,苞荫之户可出,荣幸之东谈主可止。”15因此,庇荫户口冉冉减少,编户皆民数字冉冉加多。到魏孝文帝正光元年(公元520年)前,政府编户皆民达五百余万户。16对规复农业坐褥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。
(四)西魏兵、民异籍
北朝西魏对军士另立户籍,与民户异籍。西魏文帝现象统元年(公元535)开国后,宇文泰执掌大权,都督世界军事、录尚书事。他仿周官六军之制,把十二军鲜卑禁旅五万东谈主改为六军,分由六柱国携带。每军督两大将军,每大将军督两开府,共为二十四部。由宇文泰统领,酿成府兵系统。宇文泰和无实权的西魏宗室元欣都是柱国,合六军的六柱国共为八柱国,这又允洽了早期鲜卑的八部大东谈主的部落兵制。军士与民户有制,不列于户籍。《北史》卷六十论西魏府兵制说:诸军“分团统领,……自相统领,不编户籍。”可见兵籍由各团掌执,与照应民主的郡守无关。由于兵、民异籍,各有统管,道不相谋,致使西魏户籍轨制无从罢了和洽贪图,并龙套了户籍的完满性。
四、南北朝的统计步骤
(一)北魏高宗诈骗派员造访法
北魏高宗(北魏文成帝拓跋濬,公元452—465年在位)时,场地仕宦多贪财纳贿。太安(公元455-459年)初,高宗诈骗派员造访法,嘱托使臣二十余批循行天下,不雅察民风,探视民间难堪。诏令使臣不雅察诸州县垦殖田亩、饮食衣裳、梓里虚实、监贼劫掠、贫富强下等情况,并笔据造访成果,折服治绩,进行处罚。从此以后,场地仕宦颇改前弊,匹夫得以安居乐业。17
(二)北周苏绰创清算、户籍步骤
苏绰(公元498—546年),西魏京兆武功东谈主,字令绰,为大丞相宇文泰(其子宇文觉于公元557年代魏称帝,国号周,史称北周,尊宇文泰为周太祖)所信任。官至太行台度支尚书兼司农卿,匡助宇文泰调动轨制,创清算、户籍之法。《周书·苏绰传》:周太祖时,“绰始制决策程式、朱出墨入,及清算、户籍之法。”清算即秦汉时的计簿或计籍,户籍即登记着户户口的册簿。苏绰所创清算、户籍之法今已失传,但其步骤是与其创始的“决策程式、朱出墨入”有密切商酌的:一是“决策程式”的制定,和洽了清算与户籍的内容与规格;二是“朱出墨入”的首创,用红色与墨色区别出入的记条步骤。由于这种记帐户籍之法,关于作念好国计、资助战功施展了伏击作用,是以周太祖十分意思,并把这一记帐法与苏绰所拟的六条诏令(治心身、敦教育、尽地利、擢仕宦、恤狱讼、均赋役)当作座右铭,规则为居官的要求;周太祖“常置座右,又令百司习诵之,其牧守令长,非通六条及清算法,不得居官。”18
苏绰所创的清算、户籍步骤,为隋代所接管,并为唐代清算、户籍步骤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(三)北皆的东谈主口年岁分组
北皆武成帝为实行授田课税,征兵参军,于河清三年(公元564年)规则东谈主口的年岁分组:“男人十八以上、六十五以下为丁;十六以上、十七以下为中;六十六以上为老,十五以下为小。”东谈主口年岁与授田课税、征兵参军的关系是:“率以十八授田,输租调,二十充兵,六十免力役,六十六退田,免租调。”19与晋朝的东谈主口年岁分组比较,北皆笔据授田、退田的年岁,把“丁”由晋朝的“16—60岁”改为“18—65岁”;取消了晋朝的“次丁”,加多了“中”,定为16—1 7岁;并把晋朝的“小”由“12岁以下”改为“15岁以下”。
(四)南皆萧子良驳收塘役钱的统计分析
南皆所收塘役,亦称塘丁,为冗赋之一。正本规则缴纳绢布,但当绢布价低的时间,官府却让匹夫折钱缴纳,加重了对匹夫的克扣。竟陵王萧子良对此写了《驳收塘役钱启》,进行了具体的统计分析,现摘录其原文如下:“顷钱贵物贱,殆欲兼倍,凡在触类,莫不如兹。稼稿难劬,斛直数倍,今心裁尽力,匹裁三百。……愚谓塘丁一条,宜还支柱,在所逋卹,优量原除。凡应受钱,不限大小,仍令在所折市布帛。若民有杂物,是军国所须者,听随价准直,无须一应送钱,于公不亏其用,在私实荷其渥。昔晋民初迁,江左草创,绢布所直十倍至今,赋调若干,因时增减。永初中(公元420—422年)官布一匹,直钱一千;而民间所输,听为九百。渐及元嘉(公元424—453年),物价转贱,黑货则束直六千(十匹为一束),官受则匹准五百,是以每欲优民,必为降落。今入官好布,匹堪百余,其四民所送,犹依旧制。昔为损上,今为当前,氓庶空俭,岂不由之。”20笔据他的统计分析,南宋约莫跟南皆相似,南宋永初年间为了松开匹夫背负,也曾低估布价,即市价一千,公价九百;市价六百,公价五百;匹夫将布折钱缴纳,不错比布价少一些。但事实上那时钱不易得,而且官府所收的钱又要圆大无翦凿,而这种钱在市上约需两文换一文,即使每匹减了一百文,也照旧加重而不是松开。自后在南皆,布价在市上业已跌落到每匹百余文,但公价照旧按照元嘉年间“匹准五百”估价。如果户纳四匹的话,照市价只可值四、五百文,但向政府缴纳折钱却须二千文,可见克扣的严重性!
五、南北朝的统计想想
(一)李冲的三长户籍制统计想想
李冲(公元450—498年),字想顺,陕西狄谈东谈主,为北魏孝文帝时的伏击东谈主物,曾任中书令、尚书仆射。他曾建议实行三长(户籍)制,于太和十年(公元480年)实行。《魏书·李冲传》:“旧无三长,惟立宗主督护,是以民多荫冒,五十、三十家方为一户。”实行三长户籍制后,以往在宗主督护下的苞荫户得以开脱,成为封开国度所顺利掌执的“编户”。《魏书·食货志》:“魏初不立之长,故民多荫附。荫附者皆无官役,豪强征敛,倍于公赋。”李冲为了促使苞荫户脱离宗主的阻挡,提议按个体家庭及按丁纳税的方针,规则的税率为“一夫一妇帛一匹,粟二石。”21其他依此递减。从而镌汰了苞荫户的践诺背负。为了让农民得到“均钱粮”的践诺利益,使三长制的膨胀更为班师,李冲说:“若不因调时,匹夫徒知立户校户之勤,未见均役省赋之益,心必生怨。宜及课调之月,令知钱粮之均,既识其事,又得其利,因民之欲,为之易行。”22
要而言之,李冲为了实行三长户籍制,使在宗主督护下的苞荫户成为封开国度的“编户”,他不仅提议了建立三长制的具体建议,而且还为班师膨胀三长制,提议了允洽的税率,并见解让农民预知到“均钱粮”的践诺利益,从而为三长户籍制的膨胀创造了有益的要求。
(二)周朗的东谈主口统计想想
周朗(生卒年省略),南北朝时期宋东谈主,生活在五世纪。他生活的年代正巧政事和战斗动乱频繁、东谈主口大量减少的时期,是以他积极见解加多东谈主口。他合计那时东谈主口减少的原因,是由于“华夷争杀”、“急政酷刑,天灾岁疫”等,使“杀东谈主之日迥殊途,生东谈主之岁无一理。”故积极见解加多东谈主口。他说:“凡为国,不患威之不立,患恩之不下;不患士气不广,患民之不育。”并提议加多东谈主口的建议:“家宽其役,户减其税”;“女子十五不嫁,家东谈主坐之”;松开聘金嫁妆;家庭扈从也要使各有所配;总之,须使“天下不得有终独之生,无子之老。”他展望:这么实行二十年,“则长户胜兵,必数倍矣。”23
简易的论断
三国、两晋、南北朝时期,频年战斗,影响列国社会经济的发展,统计也受其影响,发展较为迟缓;但在某些方面也有一定的越过。
就统计组织看,列国统计组织一般附属于三省制的官僚机构。这时三省制兼管的统计使命已代替了秦汉三公九卿兼管的统计使命;惟一西魏曾仿造周官轨制,从面容上规复了周代六官的统计组织。但应指出,魏晋南北朝的三省制只具雏型或粗具范围,实在得以建立与发展,并使其兼管的统计使命冉冉完善,则是在隋唐时期。
就统计使命看,这一时期主若是东谈主口统计,因那时的政府收入以户调为主,故把稳编制户籍。至于地皮统计,则只当作附带项目,登记于户籍之中。东晋与南朝实行土断与黄籍、白籍登记轨制,北魏实行三长户籍制,均对防患东谈主口流失或目田苞荫户、保证钱粮收入,有一定的生效。
就统计步骤看,北魏高宗诈骗派员造访法,北周苏绰创清算、户籍之法,东晋刘超的被造访者自填法,西晋和北皆的东谈主口年岁分组,南皆萧子良驳塘役钱的统计分析等,均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科学性。
就统计想想看,有傅玄的统计想想,李冲的三长制统计想想和周朗的东谈主口统计想想,都针对那时的政事经济形状而有所施展。
应该指出,三国、两晋,南北朝时期,先后资格了三国、两晋、朔方北魏、东魏、西魏、北皆、北周、五朝和南边宋、皆、梁、陈四朝,上述统计史实系这些国度统计的抽象反应,就其中一个国度的统计来讲,则是极度难堪的。是以,总的来说,这一时期统计的发展是比较迟缓的。
注视
①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基传》。
②《三国志·魏书·卫觊传》。
③《晋书·食货志》。
④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注。
⑤《三国志·蜀书·吕乂传》。
⑥《晋书·武帝纪》。
⑦《晋书·食货志》。
⑧这种写法,在泰西最早见于英国统计学者琼斯(G,C Jones)的A FirstCourse in Statistics,1921。
⑨、⑩、11《晋书·傅玄传》。
12《北周书·武帝纪》。
13翦伯赞主编:《中国通史提要》上册,东谈主民出书社1983年第1版,第325页。
14、17《魏书·食货志》。
15《魏书·李冲传》。
16《通典·食货·历代荣枯户口》。
18《周书·苏绰传》。
19《隋书·食货志》。
20《隋书·食货志》。
21《魏书·食货志》。
22《魏书李冲传》。
23《宋书·周朗传》。
(莫曰达 供稿)